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4)

史学研究 2019-07-04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24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荐书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


作者: 杨俊峰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
出版年: 2019-5
页数: 154
定价: 68

本书从唐代地方官府的祭祀活动入手,勾勒出两者关系原来的历史面貌。由于唐代中央朝廷鲜少涉入各地祠祀西洋,此时国家和祠祀信仰的关系主要系于地方官府层级的祠祀活动。其次勾勒出地方官府祠祀活动的梗概,并试图说明这些活动是地方“惯习”的表现。最后讲述朝廷大幅以封神措施介入地方社会,并开始正面处理常民祠祀信仰活动。

楊俊峰,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對新知充滿好奇心,主要研究重心在唐、宋兩代的歷史,已發表的成果涉及國家與祠祀、祠祀與學術傳播以及政局與墓誌、題跋書寫等議題。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百济的宗教与社会

作者: [韩] 张寅成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백제의 종교와 사회
译者: 全莹 金春
出版年: 2019-6

《百济的宗教与社会》由分析百济国的政治生活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史、社会史的多篇研究论文构成,内容涵盖祭祀、道教、巫术、生死观念等诸多方面。张寅成综合运用了汉唐时期汉文史料和韩国全罗、忠清等地的本土考古资料,利用遗物和遗迹等物质资料来研究百济人的祈愿、人生观、世界观等精神世界,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值得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东亚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借鉴和参考。

张寅成,韩国忠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主要著作有《百济的宗教与社会》《中国历代陵寝制度》《中国古代禁忌》等。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作者: 杨天石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品方: 司母戊工作室
出版年: 2019-1
页数: 320
定价: 45.00元

作为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朱熹将传统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其理学思想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统治思想,对现在中国人的思维还有着深刻影响。我们今天的很多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并非全来自孔子,更多的是来自朱熹的理学诠释。 著名学者杨天石积数十年功力,广泛研读宋明理学经典,另发掘从日本、韩国、越南引进的相关史料,写出了这部全面反映朱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除朱熹的生平经历外,还对其在社会政治、经学、史学、文学、教育诸方面的思想成就做了深入分析。希望借此书再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真实历史面貌,提炼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

杨天石(1936——),江苏人。1955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及《世纪》杂志顾问。曾任日本京都大学、南京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访问学者。又曾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炎黄春秋》编委、《百年潮》主编。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作者: 黃寬重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副标题: 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出版年: 2019-7
页数: 400
定价: NT$450

南宋立國,既承襲北宋,亦有所創新。此時期所形塑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中國以後的千年歷史,其中士人群體更扮演引領發展的關鍵角色。本書作者黃寬重教授,長期耕耘南宋史學,卓越超群。此次彙集近十年來探討南宋政治與文化連結性之研究,嘗試從跨領域視角觀察南宋歷史的多元面貌,開啟南宋史學的新里程。

黃寬重,臺灣宜蘭人。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青年時期有志於社會改革,後感於體制改造有賴於社會文化的潛移默化,遂投身學術研究。長年耕耘歷史學,致力推動人文學跨領域整合與跨域合作;近年關注南宋士人群體的多元性,以及社會文化與政治發展在不同領域、面向的交互作用。著有《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等書。習史近五十年,眷戀南宋;樂於優游史料間拾掇新議題,年屆古稀,猶興味盎然,不知老之至矣。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研究

作者: 徐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6-14
页数: 1228
定价: 188.00元

18世纪中朝文人的交往由于其本身的丰富性、独特性以及在两国文化交流众多方面的开创之功,使得它在整个中韩学术交流史中尤显突出。本书在对“碎片化”资料作仔细排比整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勾勒出18世纪中朝文人间一些重要交流的全貌,如文学批评、请序题跋等,并细致分析了其特点和意义,另一方面,又以述论结合的形式较为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中朝文士在交流分期、空间、人物、家族、内容等丰富的内涵,且以长编、事表及资料展示了历史真实,不仅在兼综前人成果基础上填补了当下清代中韩学术交流的空白,更对为何发掘利用域外汉籍史料建构东亚文明交流史提供了探索性的成果与研究范式。

徐毅,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韩国高丽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获南通市第二届“十佳中青年社科专家”称号,记政府三等功一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1项。出版专著《盛唐七律研究》(人民出版社),编撰《清朝中朝文人交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摘。 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作者: [美]王德威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
出版年: 2019-6
定价: 65

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著有《想象中国的方法》《当代小说二十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抒情传统与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等多部著作。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

作者: 龚隽 / 陈继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6
页数: 600
定价: 78

本书所收录的是龚隽、陈继东教授近十几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专题研究论文,本专题以东亚近代佛教学术史和中国近代经史学的流变为经纬,分别从不同专题详密地探究了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之诸多议题。这些研究大都代表了国际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大往前一步。这些研究,无论是在新材料的发现、问题意识的开发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于近代东亚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共计字数约40余万。

龚隽, 1993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已经出版多种专著与论文,是海内外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陈继东, 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文学),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已出版数部学术专著和合著,主要从事近代东亚佛教史研究。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走出地方史


作者: 程美宝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5

本书收入作者多篇论文,从地域文化的言说、族群身份、方言书写、香港在中英和华南的位置等几个方面,探讨历史研究如何从具体的地方出发,却能走出“地方”,检讨国家和民族框架下的历史叙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义,也体现在作者对新旧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将歌册、字典、绘图、博物馆藏品等实物材料置于更广阔的脉络中阅读,并讨论时至20、21世纪之交,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史料如何改变着历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程美宝教授,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68年6月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一级荣誉),1996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1996年9月-1997年5月,先后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兼职讲师、美国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香港课程及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课程中国近代史兼职讲师。1997年6月至2002年6月,任职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2年6月晋升为教授,2003年5月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10年11月起出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2011年获聘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奥林匹克之梦

作者: 徐国琦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与体育,1895-2008
原作名: Olympic Dreams :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
译者: 崔肇钰 
出版年: 2019-6-1
页数: 320
定价: 78

《奥林匹克之梦》利用最新的档案资料,从一个百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体育,探索了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之交痴迷于西方体育,以及这与中国寻求国家和国际认同的关系。通过对乒乓外交和中国处理各种体育赛事的案例研究,本书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细节和对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制定过程的不同寻常的见解──这些见解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

徐国琦, 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是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化历史的著名学者。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烟囱与进步人士

作者: [美]大卫·斯特拉德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工程师和空气污染 :1881-1951
原作名: Smokestacks and Progressives: Environmentalists, Engineers, and Air Quality in America, 1881–1951
译者: 裴广强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48
定价: 98.00元

在《烟囱与进步》中,大卫•斯特拉德林解释了美国第一次环保运动中特定部分的演变—20世纪初的反烟运动。斯特拉德林认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根源可溯至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早期的改革者将美丽、健康、清洁与道德联系起来,并要求政府协助维持这些东西。空气质量成为包括芝加哥、匹兹堡和辛辛那提等依赖煤炭的城市内部中产阶级居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些城市之中,煤炭为经济的各个方面提供了能源,从房屋取暖到交通运输。城市居民开始质疑:一个没有纯净空气的城市,怎么可能真正干净、健康和道德?这些城市的反烟运动最初突出表现为一些进步改革者的道德辩论,包括医生和女性。城市通过了新的、模糊的法规来控制排放,尤其是针对工业烟囱。最终,工程师脱颖而出,取代改革者成为反烟运动的领导者,并且回答了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如何提高锅炉房的能源效率,减少烟雾的排放。经过几十年的有限努力,特别是通过对煤炭质量的调控,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大多数城市的烟云散开了。这些城市都经历了燃料转换,采用了更多的天然气和电力,而且通常在城市范围以外燃烧煤炭。《烟囱与进步》揭示了当训练有素的专家控制技术知识时,环境保护主义在地区和时代层面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大卫•斯特拉德林(David Stradling),美国著名的城市史研究学者之一。1996年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长期任教于辛辛那提大学,现任辛辛那提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Zane L. Miller城市史讲席教授。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遏制战略

作者: [美]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增订本)
译者: 时殷弘 
出版年: 2019-6
页数: 520
定价: 118

遏制战略是冷战中美国历届政府一直遵循的国家安全战略迪斯。本书是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的代表作之一,全面透彻地分析了遏制战略的演变历史,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整个冷战期间的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每种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198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第一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重要发展。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讲座教授,是最为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大战略研究者之一,2005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圣僧的多元创造

作者: 白照杰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定价: 68.00元

本书主要尝试讨论菩提达摩传说及另外若干佛教圣传的建构要素及理路,旨趣并不在于考证传说和传说人物的真实渊源,而是希望借达摩等标杆式、箭垛式人物作切入语境变迁、文化交涉等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讨论。本书的研究视角不仅仅从佛教出发,还基于道教、民间信仰等广泛视域,并有效结合圣传叙事学、多元文化交涉等领域的前沿理论。

白照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澳门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2016年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及宗教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贾晋华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古道教、中古佛教、澳门佛教、三教关係等方向。 著有《整合及制度化:唐前期道教研究》(格致出版社,2018),合译有劳格文《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齐鲁书社,2017)、柯睿《李白与中古宗教文学研究》(齐鲁书社,2017)。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西方史学史

作者: [美]恩斯特 ·布赖萨赫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古代、中世纪和近代
译者: 黄艳红 / 徐翀 / 吴延民 
出版年: 2019-6
页数: 623

本书是对西方史学的综合性回顾。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写就了这一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稔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史学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发展脉络,系统讨论了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学派源流,尤其注重揭示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在西方文化的不同社会和发展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西方史学中的重要人物、作品和思潮信手拈来,阐释精当。第三版增加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妇女史、非裔美国人史、微观史、文化史等反映西方史学新动态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恩斯特·布赖萨赫(Ernst Breisach),历史学家、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史学史专家,著有《美国进步史:现代化试验与历史的未来》《论历史的未来: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及其后果》。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罗马的命运

作者: [美]凯尔·哈珀 
出版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原作名: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译者: 李一帆 
出版年: 2019-6
页数: 560
定价: 96.00元

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巅峰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罗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凯尔·哈珀是俄克拉何马大学古典文学和文学教授、资深副校长兼教务长。哈珀在俄克拉何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哈珀的研究集中在横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和经济史上。哈珀的作品还有《晚期罗马世界的奴隶制,公元275—42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这本书被美国历史协会授予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奖,并被中西部和南部古典协会授予杰出出版奖。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Contending for the "Chinese Modern"

出版日期:15 May 2019

状态:已出版

出版社:Brill

In Contending for the "Chinese Modern", Xiaoping Wang studies the writing of fiction in 1940s China. Through a practice of political hermeneutics of fictional texts and social subtexts, it explores how social modernity and literary modernity intertwined with and interacted upon each oth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t not only makes critical reappraisement of some renowned modern Chinese writers, but also sheds fresh lights on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problems pertaining to the issue of plural modernities, in which the problematic of subjectivity,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politics are the key words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procedures that it employs to undertake the ideological analysis. The manuscript signifies a new paradigm in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Xiaoping Wang, Ph.D. (2010),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is Chair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Huaqiao University, and Adjunct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articles and numerous monographs, including Ideology and Utopia in China’s New Wave Cinema: Globalization and Its Chinese Discontents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Postsocialist Conditions: Ideas and History in China’s “Independent Cinema”, 1988-2008 (Brill, 2018).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3)



编辑 (文) /  史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